木薯什么時候采摘?木薯一般在生長八個月后即可陸續采摘了。木薯屬于秋冬季節成熟的一種農作物,所以采摘的時間是在秋冬季節,產量還是比較高的,秋冬季節也有采摘,但是產量不高。還可以根據木薯塊根的淀粉含量達到要求,也可以進行采摘。木薯的采摘期應按當時具體的情況來確定。關于木薯什么時候采摘的問題,木薯,蔬菜,li的知識點,鴨寮街將為你整理以下的農業知識:
木薯種植方法
1、整地施肥
木薯是深根作物,要求有較深厚而疏松的耕作層,所以不論新荒、熟地,整地都要求達到深、松。一般深耕8~9寸即可,能深些更好。用牛犁的可采用前后套犁和起畦種植的辦法,以增厚*層。木薯雖然耐瘦瘠,但增施肥料,尤其是增施有機肥料,增產效果很顯著。在缺鉀地區,同時增施鉀肥,增產效果更好。木薯對氮、磷、鉀三要素的需要比例,大致是5:1:9。一般畝施堆肥、廄肥或草皮泥20~30擔作基肥。
2、選種處理
挑選木薯種要選健康、健壯、老熟的木薯莖梗作種莖,挑好后把在本田原有的壟溝加挖深,把木薯梗埋好,用草或羊毛氈蓋好,防凍,或者車回家,放在陰屋處,到翌年開春好種植。把選好的木薯梗割段,每段長15~20厘米,段莖節上有3~5個芽口,割好段的種莖要當天割當天種植,不要耽擱。有條件的最好用殺菌劑泡一下種莖,利于提高種莖的出芽率和減少病蟲害的侵染。
3、種植時間
根據木薯發芽對溫度的要求,當平均氣溫在15~16度以上即可播種。木薯適宜播種期應安排在當地冬霜過后,氣溫在16度以上。適當早播可以延長生育期,同時可減少蟋蟀、地老虎等為害幼苗;如播種過遲,生育期縮短,產量降低。
4、合理密植
木薯是喜光作物,需要充足的光照,才能增強光合作用,制造出大量的碳水化合物,貯藏于塊根,使塊根長大,達到高產目的,所以不能種植過密。木薯的種植密度,要根據地區氣候環境、*壤肥瘦、肥料多少、品種植株高矮、大小、分枝多少來確定。一般說地肥、施肥多的宜疏些(畝植600~1,000株);地瘦、肥料少的可密些(畝植1,000~1,500株)。
5、種植方法
木薯的放種方法一般有直插、斜插、平擺三種,每一種方法有它的優點。直插的入*深些,耐旱抗風力強,但薯向下生長,難拔難挖。斜插的發芽率高,集中一端結薯,薯斜生,易收獲,但抗風力較差。平擺的種莖兩端均可結薯,較抗風耐旱,但出苗困難。各地應結合具體情況,靈活掌握。擺種后以淺覆*為好。
6、種植間距
一般大哇雙行種植的,大行距5.5尺(其中畦溝約1尺,畦面寬4.5尺左右),畦上小行距約1.8尺,株距1.8~2尺,畦高1尺,每畝種植1,000株左右;小畦單行種植的,一般畦面寬2.5~2.7尺,哇溝約一尺,畦高一尺,株距1.8~2尺,每畝種植1,100~1,200株。如果表*深厚、疏松,排水良好,或者是表*深厚緩坡地,可以采用平地種植的方式,株行距一般是2.5×2.5尺或2.5×2尺,每畝種960~1,200株。
7、田間管理
種植木薯后,要巡田觀察木薯的起芽情況,看到芽起的不好的,要及時補種種莖,確保出苗率,為穩產打好堅實的基礎。為木薯中耕培*一般進行兩次,一次在木薯苗結薯前期,為了促使植株生長粗壯、多結薯,結薯前期應配合施肥中耕培*,每畝撒施復合肥30~35公斤。第二次是在木薯膨大前期,也就是農歷七月份的中下旬,以鉀肥居多,磷、氮肥少數。
木薯種植管理粗放,效益高,是很多農村地區脫貧致富好項目,但是在種植木薯時,為了有效保證木薯的高產高質,我們一定要做好以上的管理措施,關于木薯你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?
木薯什么時候采摘
木薯一般在生長八個月后即可陸續采摘了。
要確定其采摘的時間,可以從木薯的外觀判斷。
如果植株的葉片開始從綠變黃,舊葉開始脫落,根塊表面顏色變深變厚,用力搓擦時表皮易脫落,就可以采摘了。
從季節上來看,霜降前后即可進行采摘。
要在下雪前采摘完成,保證不受霜凍危害即可。
木薯屬于秋冬季節成熟的一種農作物,所以采摘的時間是在秋冬季節,產量還是比較高的,秋冬季節也有采摘,但是產量不高。
遇到霜降或者霜凍可以推后延遲,木薯的生長周期較長。
成熟的時間,除品種特性外,也常因地區、年份、播種期、新老根、土質、肥料等而有所不同。
通常是溫暖地區、高溫或秋后多雨的年份、遲播種的、土壤肥沃或施肥較多的,能延遲木薯成熟。
哪些因素會影響到木薯采摘的時間
還可以根據木薯塊根的淀粉含量達到要求,也可以進行采摘。
舉例:一年生南洋柴皮木薯在十一月以前,它所含的淀粉率還在百分之二十以下,十一月初開始上升至百分之二十以上,到十二月上、中旬已上升至百分之二十四以上,直到一月下旬,含粉率達最高峰,則在十二月中旬至一月末收獲的淀粉含量最高,為適宜的采摘期。
木薯的采摘期應按當時具體的情況來確定。
植株成熟除判斷淀粉含量外,還可按照植株表皮特征來確定。
木薯成熟的具體特征是葉稍開始變色,且基部老葉逐漸自然脫落,薯塊外皮粗厚,外皮變為深棕色,拿手用力摩擦外皮易剝開時,即表示已成熟,可以采摘。
鄭重聲明: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本文僅為三農種植內容更加豐富,非鴨寮街觀點。如信息標記有誤,歡迎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合作。